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全国中小学迎来了开学日。在北京,许多学生将在这个秋季学期迎来新的老师。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宣布,将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交流。
“双减”意见发布,校内、校外的教育生态迎来重大变革,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如何实现均衡发展、提质增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轮岗制度再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优秀教师如何跨校、跨区流动?教师轮岗对学生和教师会带来哪些影响?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校外培训热?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教师轮岗已实行多年,各地如何探索?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一直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家长们纷纷奔着“名校”“名师”而去,“择校热”高烧不退,“学区房”被炒出天价。
为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教师轮岗制度在多年前已开始实行。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此前各地的情况来看,教师交流轮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长期的、稳定的轮岗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更大。
北京市密云区早在2005年就启动城乡教师双向轮岗交流实验。当时的密云,学生是县城学校“容不下”,乡村学校“装不满”。教师是县城学校“出不去”,乡村学校“留不住”。当年,密云区教委安排了30名城区教师下乡交流,又把50名农村学校教师送进城区学校学习,开启了教师双向轮岗的探索。
从2006年开始,密云区将干部教师全员轮岗交流作为一项区级政策正式实施。至今,全区已有3483名教师参与轮岗交流,人数占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76%。
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密云已逐步形成了以“干部教师轮岗、兼职交流、学科指导、对口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干部教师的有序流动,充分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和引领作用,教育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城乡教育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在北京此次公布的教师轮岗政策中,东城区和密云区将作为试点区,率先全面铺开。东城区将在本学年实现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不少于2000人。
无独有偶,8月24日,上海市发布的“双减”实施意见中指出,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常态化开展教师和管理干部跨校流动工作;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向郊区薄弱学校流动引领机制。
在此前的8月2日,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指出,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取向。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让优秀校长教师流动起来,是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兼顾工作压力与匹配程度,教师如何流动?
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时间安排,大面积轮岗制度将在这个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记者了解到,暑假期间,北京很多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已经进行了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到了新的岗位。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般在每个新学年,由于毕业年级老师把学生送走后被重新调配,学生们都会感受到一些变化,所以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参与流动的老师来说,影响是相对比较大的。
在工作方案中,北京市教委针对城区和远郊区,提出了两种轮岗类型:在城区,在推进学区(教育集团等)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全区范围内的交流轮换;在远郊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进交流轮岗。
李奕表示,提出在区域内轮岗流动,就是在老师的生活空间以及岗位流动上,统筹兼顾他们的发展需求。学区内的流动,老师上班的距离变化不大,不用承担远距离工作地点变化的压力。教育集团内部的流动,虽然跨度更大一些,但因为有统一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在教研、教学、教育活动,乃至教师的绩效工资体系都是相对一致的,所以流动更容易,更能够做到位。
储朝晖认为,教师轮岗制度需要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结合,才能长效发展。从招生政策、教师待遇、硬件条件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机制。
北京的轮岗政策明确提出,要多方面保障参与交流轮岗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资待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和工作绩效,将作为校长职级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升,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工作条件之一。工资待遇方面,将会对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
然而,储朝晖指出,虽然有各项制度的保障,教师轮岗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教师轮岗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一种组合效益。教师和学校、学生相适应、相匹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一个优质校的老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不一样,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一个薄弱校的老师交流到优质校,有可能会引发家长的不信任,产生一些教学和沟通的问题。两个学校发展水平越接近,轮岗教师的压力越小,反之,压力越大。”储朝晖说。
李奕坦言,北京市教委曾经把海淀区、东城区的教师流转到延庆或者密云远郊区县,但结果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老师的生活、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的匹配度未必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现在对于跨区域远程的干部教师流动,主要采用线上“双师课堂”形式。
学生的培养是个慢艺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储朝晖强调,轮岗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才有效果,需要保证教育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市的工作方案中,干部教师的交流以最基本的教育周期为单位,至少是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是一个成长周期,三年一个学段。
“孩子会实际感受到,某一位优秀校长或者老师来到我们这个学校教我的时间至少是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甚至是更长时间。这是真实的流动,也是把老师的优质教育经验流转固化到更多学生身上最起码的要求。”李奕说。
轮岗之后,教育效益如何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双减”政策在各地的执行细则相继落地,重拳之下,“校外培训热”应声降温。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平等的起跑线、真正实现“双减”?教师轮岗制度被“寄予厚望”。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之间还存在矛盾,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教育均衡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
张志勇认为,家长“择校”,关键是择师,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对于缓解广大家长的“择校热”和降低家长通过校外培训追求所谓优质学校的教育焦虑,会有一定作用。
学生考的是本校,结果本校的优质老师流动到分校去了,学生会不会不愿意?李奕解释,教师轮岗流动后,学生由单一的学校供给变成区域的集团化的供给,实际获得也从过去单独获得一所学校的资源,变成了更多的资源。
“干部教师的流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虽然孩子是在某一个学校上学,但是见到的老师、学到的课程、参与的活动都是更丰富更多元的。”李奕说。
在储朝晖看来,教师只是学校之间差距的一个影响因素,深层次教育均衡的实现,还需要办学条件的均等、招生政策的平等、评价体系的改进等等,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摒弃“名校情结”,不要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
在推进干部教师轮岗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交流轮岗的比例、数量、时间等外,不少专家表示,需要更加关注交流轮岗之后,教育效益效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
“这种状况产生跟轮岗实施的方式以及过程直接相关。比如,如果是强制进行轮岗,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轮岗的价值,就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储朝晖说,但如果相应的机制设置合理,轮岗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管理、评价等各方面的措施是得当的,轮岗教师与新学校老师的合作是默契的,会产生积极效果。
记者注意到,就全国而言,虽然各地都提出了教师轮岗的政策,但是真正将其制度化、常态化的地方并不多。张志勇认为,北京此次提出的大比例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是落实中央“双减”政策的硬招,又是在这一制度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在他看来,实现校长教师定期轮岗常态化,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配套。首先,校长教师定期流动要制度化。中小学校长教师作为特殊公职人员,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职责。制度化之后,使校长教师流动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义务。
其次,要建立优秀教师流动激励机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动中小学教师流动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因此,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地区、乡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是当务之急。”张志勇说,对于这些教师,应当在在评职晋级中予以优先,建立具体的激励机制。
此外,张志勇表示,还要健全完善配套制度。比如,明确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足若干年即可流动,满一定年限必须流动等。对于流动到乡村学校的教师,还需要享受乡村教师补贴和周转宿舍等,切实保障流动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